慶祝祖父母節

 
108年祖父母節
106年祖父母節
緣起與理念
各國祖父母節簡介
系列活動
歷年活動專區

緣起與理念
緣起與理念照片

教育部推動「祖父母節」的教育論述

家庭是社會穩定力量的來源,倫理則是家庭和諧不可或缺的條件。在現代社會中,祖父母在家庭中的功能日益顯著,成為家庭倫理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我們必須正視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與地位,所謂「父慈子孝」的二代家庭倫理亦可進一步的擴展。從家庭教育的觀點而言,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跨世代互動關係,在現代社會的家庭結構變遷下,益顯其重要性。

一、國外「祖父母節」的推動經驗

美國在1973年由西維吉尼亞州長Arch Moore宣布5月27日為該州的祖父母節日,此為美國史上第一個宣布「祖父母節」的洲,在1978年卡特總統簽署通過立法「國家祖父母節(National Grandparents Day)」,以勞工節(9月1日)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「祖父母節」。設立此節日之目的為:對祖父母表示敬意,並給予孫輩表達感情的機會,幫助孩子感受及學習祖父母的力量、知識和經驗。

葡萄牙政府在2003年5月22日議會中通過立法議案,將7月26日定為國家「祖父母日」,強調祖父母是聯繫家庭和社會的根本元素,他們在傳播智慧與經驗以及穩定不同世代的關係有不可替代的力量,鼓勵全國民眾於「祖父母日」與祖父母在一起,發揚敬老愛老之優良風氣。葡萄牙議會還要求根除在家庭內歧視和虐待老人的惡劣現象,並抨擊一些人於節慶假日出遊而把老人送往養老院的做法。在街上和商場,7月26日到處可見到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或購物的祥和情景。

新加坡政府於1979年將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列為樂齡週(新加坡以「樂齡人士」稱呼「老人」),表揚樂齡人士對社會發展付出的貢獻,同時也宣揚敬愛樂齡長者的理念。1999年起,則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日訂為「祖父母節」,舉辦系列的活動讓樂齡人士以及家人同樂。

二、我國「祖父母節」之由來

我國人口結構早已成為高齡少子女化社會,在此社會結構下「祖孫」世代間的互動應該是很親密的,然而工商社會及家庭結構改變,卻讓祖孫世代缺乏接觸的機會,形成隔閡與疏離,99年由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所發表的「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」結果亦顯示:有80.1%的祖父母可以把每個孫子女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,但只有36.8%的孫子女清楚祖父母的名字;有39.3%的祖父母清楚記得孫子女的生日,但清楚記得祖父母生日的孫子女僅有5.8%,顯見現代祖孫關係確實有待加強。

為喚起國人更加重視家庭世代關係,落實傳統核心價值之家庭倫理與品德教育,彰顯祖父母對家庭社會的貢獻與與重要性,鼓勵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長者,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及人生智慧,以發揮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理想社會,進而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,本部首次於99年8月29日(星期日)發起我國的第一屆「祖父母節」,爾後則固定於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慶祝該節日。

三、當前社會面臨的課題

(一)高齡社會中家庭型態改變,祖父母角色重要性增加

我國人口結構已成為高齡少子女化社會,依據內政部(2017)的統計,臺灣65歲以上總人口數,到106年5月底,已達3,176,163人,占總人口數的13.49%,預估114年將達到「超高齡社會」;行政院人口會報亦提出警訊,臺灣人口老化嚴重,105年「扶老比」(工作年齡人口扶養老人比率)已攀升到18.0%,首度超過「扶幼比」(工作年齡人口扶養幼兒比率)17.8%。由於平均餘命延長與少子化的原故,世代數多而各代人數少的「荳竿(beanpole)」家庭結構也愈來愈增加,此種轉變意味家庭組織與家人關係亦將異於往昔。再者,依據本部調查,國人初為祖父母的平均年齡為53歲,若以104年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80.32歲來看,「為人祖父母」時間可長達27年,再加上國人經濟、健康狀況均較以往為好,祖父母角色不僅影響個體老年生活的適應,同時亦是家庭中重要的支持來源,更成為個人生命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。

(二)祖孫關係疏離,亟待強化世代互動,以促進家庭凝聚

近年來,臺灣的家庭型態逐漸改變,小家庭及核心家庭的興起,代表傳統的三代或四代家庭共構型態逐漸消弱。孩子與祖父母互動的機會減少,相對地,缺乏親老及尊老的品格涵泳。根據學者林如萍之調查研究得知,祖父母是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、悅納高齡者的「老師」,然而,卻有高達57.6%的年輕世代幾乎沒有與高齡者相處的經驗。由於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,使得高齡化社會之代間互動與世代融合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,再加上社會變遷的過程中,子女或因忙碌而疏於照顧父母,或因價值觀念的懸殊而不願意與父母、祖父母同住,這些觀念的改變都在衝擊養兒防老的價值觀,以及敬老價值觀念的改變,故祖孫關係亟待透過教育強化,並提昇家庭的世代凝聚力。

(三)透過尊親敬老活動,扭轉年齡歧視偏見

一般人對於老人的認知常不自覺地存在刻板印象或年齡歧視,將老人視為疾病、失能、依賴的同義詞,甚至是社會問題的符號。據本部調查研究發現,家庭是建立代間互動的基礎,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,祖父母與孫子女互動越多(非僅同住),年輕世代對於老人的態度愈正向。因此,祖父母可說是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「第一位老師」,祖孫互動是扭轉年輕世代的年齡歧視偏見之關鍵,透過祖孫世代教育及活動的倡導,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。

四、未來理念展望

為喚起國人重視祖孫世代互動及關懷祖父母,本部依據「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」之策略及「家庭教育法」中倫理教育內涵,於99年8月29日(星期日)發起我國第一屆的「祖父母節」,爾後則固定於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慶祝該節日,其意義在於:就社會層面而言,「祖父母節」是因應在高齡社會趨勢,倡導民眾對於老人的尊重與肯定;在家庭層面而言,「祖父母節」象徵家庭傳承文化的延續,並藉以增進家庭世代互動及情感凝聚。期透過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之推動,倡導祖孫關係之重要性並鼓勵祖孫互動相互表達情感與感謝,進一步以教育搭起世代的橋樑,落實不分年齡共享的融合社會願景。規劃教育理念如下:

(一)倡導正向老化態度

在老年人口逐漸超越青壯年人口的同時,為增進老年人力資源的規劃與再利用,協助老人活躍老化,如:延後退休計畫、鼓勵更多樂齡工作者加入職場、促進老人社會參與及學習等,以教育的方式,由下而上的讓國人從小接受老化的知識,讓國民具備正確的老化觀念,消除年齡歧視,進而迎接邁入高齡社會的各種挑戰。因此,老化教育之施行應從小做起,透過學校教育讓學生由祖孫互動,增進對老人的了解,進而孝親尊老。透過教育資源的整合,配合研發專業教材與教案,結合社教網絡及家庭教育網絡建構完整的教育策略,降低老人被社會排斥與隔離的處境,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。

(二)促進家庭世代傳承

就年輕世代而言,祖父母的人生智慧與生命經驗,不僅是家庭的傳統,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資產,透過代間活動的規劃,鼓勵世代傳承。因此,「祖父母節」倡導家庭文化傳承延續,並彰顯祖父母角色及家庭世代互動的重要性,以期打破現代社會中,將祖父母僅視為「子女照顧者」的替代角色之刻板印象,並達成強化家人關係的目的。

(三)建立親老和諧社會

家庭是建立代間互動的基礎,而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,透過這個基礎進而建立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」的社會,祖父母可說是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重要關鍵。「祖父母節」透過各種教育活動的規劃,鼓勵年輕世代與祖父母等長者互動,經由此互動建立對「老人」、「老化」的正向態度,扭轉年齡歧視偏見,強調長者對於家庭和社會的貢獻,以及世代互惠、傳承的積極意義,以「教育」搭起世代的橋樑。

五、願景

「孝親尊長」、「敬老尊賢」是中華文化延續數千年的傳統價值與美德,冀藉由教育的管道與推動,擴大「祖父母節」效應,讓國民從小培養此一美德,喚起民眾更加重視家庭世代關係,並以「教育」搭起世代橋樑,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現代,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、悅納老人,也讓祖父母晚年生活與家人更親密,讓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長者,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及人生智慧,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